• 首页
  • 资讯信息
    • 热点聚焦
    • 通知新闻
    • 文献分享
  • 实验室概况
    • 实验室简介
    • 学术委员会
    • 科研条件
    • 实验室荣誉
  • 研究方向
    • 创新药物研发
    • 创新制剂(含医学食品)研发
    • 高端仿制药研究及产业化
    • 系统性检测及个体化给药研究
  • 科研队伍
    • 实验室主任
    • 学术带头人
    • 人员构成
    • 人才培养
  • 研究成果
    • 承担课题
    • 授权专利
    • 学术论文
    • 成果登记
    • 注册批件
  • 开放交流
    • 开放课题
    • 学术交流
    • 仪器共享
    • 科普专栏
  • 管理制度
  • 联系我们

文献分享

例解生物学驱动的药物设计

【描述】: 药理活性和成药性原则上取决于药物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,药物化学将活性化合物演化成药物,新世纪以来的生物学进展为此提供了许多切入点。
  • 分类: 文献分享
  • 作者: 黄荣
  • 发布时间: 2020-09-18 09:38
  • 下载附件

        21世纪第二个10年已经过去,这是一个医药生物技术巨足进展的10年。尤其体现在基因和细胞疗法、RNA干扰(RNAi)、反义寡核苷酸(ASO)、双特异抗体(BsAb)、抗体偶联药物(ADC)等药物和疗法相继的批准应用,标志这些技术的成熟;基因编辑(CRISPR)和蛋白裂解靶向嵌合体(PROTAC)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,预示着治疗学上的颠覆性变革。


    与此同时, 生物学也助力了小分子药物研究,在仍以小分子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的当今,无论在靶标的发现和确证,或是药物分子的结构建造,生物学已成为研发的引擎和推动力,单纯靠化学概念的药物研发已鲜有所见。以靶标为核心的药物创制,要旨是构建化学结构,经过多层次的概念验证,获得治疗上的新分子实体(NME),在这当中离不开生物学的指导和参与。本文从药物化学的视角,结合以本世纪小分子药物成功创制的实践,挂一漏万地解析生物学在研发和优化药物结构的某些指导性特征。先导化合物演化成药物的过程是结构优化,是将药理活性(强度和选择性)和成药性(安全性和药代等)的全部要素融合到结构之中,融合过程可以从化合物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加以解析。


    文献全文详见附件:例解生物学驱动的药物设计(药学学报,2020年第8期),通讯作者:郭宗儒(中国医学科学院、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)。

上一篇: 以表型变化研发的阿立哌唑
下一篇: 利培酮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改进

Copyright © 四川科瑞德IT技术支持 蜀ICP备13016102号-1